“最美乡村教师”在绵阳绽放异彩

2009-02-13 3580
分享到:

刘 阳(继教网) 刘 胜 赵娟丽
    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:“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有好的教师,才有好的教育。提高教师地位,维护教师权益,改善教师待遇,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。严格教师资质,提升教师素质,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结构合理、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。”这是国家对教育系统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最新要求。
      近年来,重庆市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发展战略中,以打造“最美乡村教师”为重点,在2015年重庆市“国培计划”实施的过程中,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重庆办事处深入到重庆国培项目区县,在培训过程中,发现有这样一支队伍,在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执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——“最美乡村教师”。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秉承着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”的教育思想,坚守着“教育是民族振兴、社会进步的基石,是提高国民素质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”的坚定信念,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,着力培养信念执着、品德优良、知识丰富、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为重庆市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请看“最美乡村教师”在重庆闪烁着多姿多彩的光芒——
      投身幼教终不悔  甘洒热血谱华章
      她,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,已走过了二十一个春秋,从一名奔赴教海的青年,到现在已经习惯学生们都叫她一声“妈妈”的园长。二十一年中,她始终以母亲般的爱温暖着每个孩子,用生命呵护着生命,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位教职员工,为山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。她就是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——王利淳。 
      ——“创业”,幼教路上多执着。1997年王利淳走进了三驱镇中心幼儿园,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,尔后被任命为三驱中心幼儿园的园长,从此,她带领园内的广大教职员工更加努力工作,开创着幼儿教育的新局面。
      记得幼儿园刚独立时,幼儿园还在镇上一所旧庙里办学,全部家当仅有几间青瓦房、几面斑驳的红墙和满是尘土的地板……当年,幼儿园的老师们在物质和经济极其匮乏的情况下,白手起家、挑灯夜战,坚守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希望,创业之路从此开始,走向辉煌……
      ——“守业”,执着幼教向辉煌。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,早在2007年,幼儿园就下决心对教学设施和环境进行修缮。没钱,老师们凑,缺人力,教师们的家属齐上阵,买材料、当搬运工,和水泥、凿墙壁、搬墙砖……一个月的装修中仅花了142元的生活费。
      “幼儿教育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儿,看到老师们付出那么多、那么艰苦,由此看到了幼儿教育的希望!”王利淳园长如是说,但事业的发展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,2009年,由于地基原因,幼儿园被资质部门鉴定为D级危房,必须拆除重建或整体搬迁。
     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教育梦,幼儿园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启动新建工程,异地新建一所现代化的幼儿园。经过历时502天的建设,一处新的幼教乐园拔地而起,向当地人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…… 
      ——“乐业”,守望孩子正飞翔。2012年8月29日,对于三驱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来说,是一个值得欢呼雀跃的日子。
      这一天,全园实现了整体搬迁,标准化的校舍焕然一新,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一应俱全,师生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。现在,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不断上升,多次获得一等奖,参加各类比赛多次获得一二等奖,家长和社会对这所幼儿园竖起了大拇指!
      面对百姓的夸奖,王利淳园长深情地说,三驱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结果,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重视支持的结果,是他们使这朵奇葩在美丽的重庆,放射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!
      植根山区育桃李  情洒沃野写春秋
      一个植根山区教育25个春秋的小学老师,用自己的一片深情守候着那片圣洁的沃野,浇灌着一株株幼苗生根、开花、结果,经他培养的学生有很多很多走出了大山、飞向了远方。他就是重庆市石柱县枫木小学教师傅献鹤。
      ——读书心中生,笔记练真功。傅献鹤老师今年44岁,一直从事小学中高段语文教育教学,20多年间,单就学生成绩而言,他所教班级几乎期期统考同年级首位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这并不算什么。他觉得自己所做的是一名山区教师应该做好的事情。
      傅老师负责4-6年级的语文教学,为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,从四年级开始,就教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,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积极性,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这种诱导式的育人方法,在日积月累中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升华,使知识与思想在沉淀中得到了提高。
      现在,孩子们都练就了一手“爱读书、好读书、写好字、做好文”本领。可以说,一个读书笔记,记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过程,更多是奠基了孩子们的起步人生。
      ——课内声琅琅,课外笑欢声。多年来,傅献鹤老师还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,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顶层设计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如一名叫谭江渝的学生特别喜欢读书,他特意让在外打工的哥哥为其买了一本《城南旧事》,自己读了还不算,还带到教室让同学们分享。现在,孩子们课外喜欢读的书越来越多,读书给予了孩子们力量,读书让孩子享受到了欢乐。
      如今,傅献鹤老师又因势利导,将教材中的单篇课文引向学生读整本书之中。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名著单元教学时,老师教完《景阳冈》后,就引导学生读《水浒传》,教完《猴王出世》后,再引导学生读《西游记》。
      这些因势利导的育人方法,不仅使孩子学会了读书,还令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名著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      ——说书练本领,语言颇具丰。谈到农村教育,傅献鹤老师说,教书育人,需要更多的开发与创新,才能把书教好。对此,他采用古代“说书”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。还利用教室里一台电脑、一台电视、一盏幻灯,把小说里的每一篇文章,利用每天午休或课外活动时间,一篇一篇地展示给学生阅读,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。
      当学生阅读到最精彩的部分时,就停下来留到第二天、甚至下周再读。这样,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,由被动读到渴望读。现在,孩子们都能找出如《西游记》中,有多少个不一样的孙悟空、多少个妖精、还有多少个精彩的故事……
      走进石柱县枫木小学,我们惊奇地发现:孩子们的课桌上课外书籍越来越多,有童话故事,还有儿童版本四大名著,甚至也有外国短篇小说。傅献鹤老师用这种植根于泥土的教学方法,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习惯,还改变了山区教育就书本而书本的传统教学方式。
      傅献鹤老师说:“每天伴随着孩子们,在充满生机的乡村教书,是自己最大的快乐!”
      三尺讲台传深情  四角天空织锦绣
      她叫李维葳,2001年成为重庆市武隆县凤来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,15年间,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挚爱的孩子们,把勤劳和智慧融入了三尺讲台,在四角晴空中守候着希望、编织着梦想。
      初识李维葳老师,她就坦言:“言传身教、身行一例、胜似千言”是自己的座右铭。“严爱相济,教书育人”也是她的追求,李老师担任班主任已有十多年的时间,她认为,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,只有严爱相济,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,走进孩子们的心灵,才能教好书育好人。因此,李维葳老师也就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关爱。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,她不断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,通过“彩虹争先榜”“我最棒”等方式激励学生,使班级成为精彩纷呈的幸福课堂。
     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李维葳时时都奔涌出新的执教思想。教学中,她潜心钻研教材,大量订阅教学刊物,勇于探索教育规律,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,为孩子们送去欢乐。同时,她还经常向同行们学习教学经验,积极参加公开研讨课活动,使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      由她撰写的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》《浅谈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》论文获市级二三等奖;开发的科学实验《龙凤神杯》获县一等奖;被授予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和县里“百名优秀乡村教师”等多项称号。 
      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面对未来的乡村教育,她信心满满,以“痴心一片终不悔,只为桃李竞相开”的情怀,努力做好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。
      沧海一粟耕教海  一片大爱育童心
      “我怀着谦卑的心情写下上面的题目,因为我只是沧海一粟,还不足以承托起灿烂的童心,21年来我用流莹般的微光呵护着每一颗童心和众多家庭的希望。”这就是石柱县沙子镇小学吴政佑老师的切身感受。 
      21年前,吴政佑老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青春梦想,爬上七曜山的脊梁,扎根于当时号称全县最艰苦的香水小学,尔后辗转多校,来到沙子小学,他用一颗事业之心默默的耕耘,为山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      ——感动童心,也感动自己。教育是一种真情付出和心心相印的活动,只有用孩子一样的心去和孩子平等地交流、接触、诉说,才能碰撞出灵魂的火花,才能谱写出躬耕教海的育人篇章。
      香水小学是金铃小学的一所完小,它处在群山环抱之中,是个与世隔绝的老少边穷的地方。他在这里的4年间,教学成绩却年年获得全区头魁,他所教的班级18人有三分之一考进了全区唯一的实验班,有两人考进了石柱一中,堪称破了香水小学的天荒。
      4年时间,大山给予了吴政佑老师最好的回报,大山里的孩子们和家长也给予了吴政佑老师最好的馈赠和感动。
      ——感召学子,也昭示责任。“我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职业,就要责无旁贷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安全、饮食、起居、习惯、成绩负全责。”吴政佑老师如是说,自1998年至2007年,自己又先后在栗新、马栏、碗厂三所小学从教。
     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深冬,学校下了一场鹅毛大雪,为解决师生用水问题,开始煮雪水,尔后煮冰水,再后来,连冰块也没有了,老师们就轮流到四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水。冰天雪地、山路无形,教师们身背木桶艰难爬行,从桶缝隙溢出水滴渗进后背,那种透心凉可想而知。然而,不论环境怎么恶劣,始终没有阻止教师们的脚步,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。
不论是吴政佑老师,还是这所学校所有的老师,他们那种爱生如子的情怀、那份难以释怀的责任,印证着山区人民教师对孩子们那份沉甸甸的承诺。
      ——感动良知,也感动课堂。吴政佑老师认为,作为一名教育人,不能误人子弟是自己的天职。据吴老师讲,2007年他进入沙子镇小学接手三年级数学任务,也为他走向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舞台。经过潜心钻研,他创新出了小学数学课堂三步教学法,产生出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。曾获得七个全镇第一。尔后,吴政佑老师又将“三步教学法”完善成“五步连环贯通教学法”即学生课前自读自思、自主完成题目;教师课堂导讲;学生自讲互讲组讲;当堂检测;学生自主出题练习等。在县里的测评中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优。为此,石柱县还将“五步连环教学法”现场会在沙子片区召开,赢得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扬。 
      20来年的教育之路,也使得吴政佑老师成长为全县名师,“县级优秀教师”“全县师德标兵”等殊荣应有尽有。然而,吴政佑老师却说:自己就是沧海一粟,自己要用大爱在大山深处给一只只雏鹰插上翅膀,让他们飞向远方……
      四十春秋育人路   一片丹心别样红
      郑朝亮,是重庆市潼南区罐坝村小学一位质朴的乡村教师,今年59岁的他,在山村教育中默默奋战了39个春秋,用汗水和一颗赤诚的爱谱写了一曲奉献者之歌。“我的根在农村,就要让山村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,为此,自己一辈子甘做山村教育的铺路石。”
      ——扎根山区,矢志不移。提起郑老师的教师愿望,当年,他从每月仅9元钱的工资起步,当上了代课教师。上世纪80年代,很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,他当起了“游说家”。当他走进学生家里,有的家长理解,也有的不理解,面对这一切,郑老师仍耐心讲解读书的好处,使很多学生重返校园。如今,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早已成为了建设家乡、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建设者,有的还成为了国家的优秀人才。
      而每每谈到这些,郑朝亮老师就有说不出的快乐。现在逢年过节,郑老师的家里就热闹非凡,有参加工作的、也有大学深造的、还有留守就读的……所有这些,都是他40年间呕心沥血结出的硕果。
      学生们说,每当这一时刻来临,郑老师的心情就溢于言表,因为这是他数十年苦苦追求的教育梦和希望之梦!
      ——圆梦山村,无悔求索。古人云: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,郑老师也在不断地充电,为此他考取了民师班,向更专业的教师迈进。就是在学习期间,他仍想着山里的孩子,抽空就回到学校帮助学生辅导课程。两年的系统学习,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组织原本安排他上调至中心校任教,但他婉言谢绝了,仍选择回到了他朝夕相处的地方,开始了新的梦想……
      转眼20年过去了,20年中因办学布局及学生生源的原因,郑老师所在学校由三个班缩编为一个班,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一个人一所学校”。为了教好学生,他没有因私事耽误过一堂课;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,他自学音乐、英语、电脑,为学生开足所有的课程。就是这一人的学校,放射出了无限的光芒。
      ——累累硕果,竞相绽放。一个山村走出近40名大学生,李莹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开大学,创造了当地有记录以来的先河。郑老师那种执着奉献的精神,深深地感动着每一名学子和山村的父老乡亲。
      如今,郑老师俨然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。抛开他的各种殊荣不说,单就郑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,托起了无数的学生攀登着高峰。有人说他是“春蚕”,也有人说他是“人师”,但我们感受到的郑朝亮老师就是一个给人以温暖的“太阳”,他用自身的光芒,给孩子以照耀,给孩子以力量,用大爱和汗水培育着桃李满天下,学子向九州……
      今年,郑朝亮老师即将退休,告别他心爱的讲台,但从他坚定的目光中可以透视出:一个大山之子、一名植根大山的良师,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无悔与追求!
      八百米山花烂漫  数十载奇葩芬芳
      在重庆市开县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,有这样一所村校:地处大山深处,却干净整洁,教学楼前一块满是草根的土坝子,是孩子们活动的操场,两端设有一个篮球架和一个用两块石板拼接起来的乒乓球台,这就是开县第一中心小学——谭银村学校。学校孩子不多,只有7个孩子、又是7个留守儿童。就在这样一所村校,有一名一直坚守、默默奉献的园丁,她就是53岁的陈克英老师。
      陈老师原本是村校里的一名代课教师,后来因工作出色转为了正式教师。或许人们会认为,在谭银村学校只有如此少的7个孩子,陈克英老师为什么还在坚守?用她的话说,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成了许多山村的特殊对象,如何让孩子有学上、有书读、有知识、有本领,就是自己坚守高山的真实情感。正像孩子们在歌里唱的那样:“每个孩子,都应该被宠爱,他们是我们的未来!”
      融入大山的怀抱,我们见证了陈克英老师忙碌的一天。每天5:30,当繁星还闪烁在山巅,陈老师早已烧好了火炉、煮好了姜汤。6:00她打开家门,迎接着每天耳熟能详的客人到来。迎进家中,陈老师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让孩子们喝一碗姜汤,既御寒又防止孩子生病。放亮时分,陈老师再带着孩子们,兴高采烈地走进不远处的校园,开启了全新的一天。
      上午,童声齐鸣,如鸟儿欢唱回荡在高山之上。除语文、数学外,陈老师还安排了英语、信息技术等课程。原本这些课是由中心校的专职老师上山讲的,但由于高山处在寒冬、山路崎岖、交通闭塞,有时走课老师也只能望而却步。可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?陈老师披挂上阵,把教学任务全包了下来。比如教英语,陈老师自己先一遍遍地听、一遍遍地学、一遍一遍地记,再一遍遍地教给孩子们。对于一窍不通的信息技术课,也没有难倒勤奋好学的陈老师,她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,利用假期女儿当老师、自己当学生,走课老师上课时,她也用心地跟着学习,先当学生再当先生。 
      半天下来,陈老师顾不上休息,又进入了她最忙碌的时候。近年来,国家对农村学校的孩子实行了营养午餐工程,为解决孩子们的午餐问题,陈老师又当起了炊事员,为7个学生做上可口的饭菜。考虑到孩子们的生长需要,她总是想尽办法为孩子们设计菜谱,自己的菜地也变成了学校的蔬菜园。有时还要走出几十公里,到镇上买猪肉增强孩子们的营养,就连陈老师的丈夫也成了学校的义务采购员,每天保证孩子们一荤一素和一汤……
      下午,主要有音乐、美术、体育课程。课上,孩子们能学些新歌、画一些简单的画、做一些专业的运动。驻足凝视,时而听到陈老师和孩子们的美妙歌声;时而看着陈老师和孩子们在操场上的活跃景象……
      晚上,陈老师还要进入每天固定的备课时间,她要把第二天的内容通通思考一遍,有时候,她还会借助网络查找资料,以使第二天的课堂得更丰富多彩。她说,只有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,才能不负对孩子和山里人那份担当!
      竹密不妨流水过,山高岂碍白云飞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,一名学生在《我最爱的人》作文中这样写道:每当别人问起我最爱的人是谁?我总会笑着回答“陈老师!”更准确地说是“陈妈妈!”她不光教我们学习知识, 还教我们用电脑看到了外面的大世界。奶奶说,“陈妈妈是我们的恩人,更是山里人的大恩人。你呀,一定要听话、努力学习,长大后做个有用的人!”
      透过老奶奶的一席话,我们在想:从“投身幼教终不悔,甘洒热血谱华章”的王利淳园长,到“植根山区育桃李,情洒沃野写春秋”的傅献鹤老师;从“三尺讲台传深情,四角天空织锦秀”的青年教师李维葳,到“沧海一粟耕教海,一片大爱育童心”的吴政佑老师;从“四十春秋育人路,一片丹心别样红”的郑朝亮老师,到“八百米山花烂漫,数十载奇葩芬芳”的陈克英老师;他们都将火热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,在他们身后还有许许多多无怨无悔的人们。这就是大美重庆“最美乡村教师”的真实写照……